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你放弃抓自闭症孩子的社交了吗?

来   源:北京ALSOLIFE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社会技巧训练从哪儿下手根据DSM-5的标准,要确诊自闭症,孩子必须在社会沟通和互动中有明显困难,同时存在受限的重复性行为。自闭症儿童更倾向于响应型分享式注意力,而不是主动分享式注意力。实际上,在1岁之前分享式注意力的缺乏是自闭症较早的症状和预示。
关键词:台湾自闭症,孤独症,自闭症,融合教育,认知,辅助,假想游戏,模仿,社交沟通,行为分析师,BCBA,BCBA-D,儿童早期干预,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生活自理,社交技能,社交障碍,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孩子,问题行为

你对娃的社交期待是什么

“咱不求孩子发展出什么高级情感和社交技巧,会生活自理就行。”

“社交是核心障碍,哪能说改善就改善了,还是抓点现实的吧。”

“为了让他多看我一眼都费牛鼻子劲了,要是还能学会交朋友、假装、替别人着想,睡觉都能笑醒。”

对谱系父母来说,教娃吃饭穿衣都让人几近崩溃,更不敢奢望社交上的重大进步了。于是,部分父母自觉设定了干预的最高追求——会生活自理,以后大人老了,他能自己生存就不错。更多情感共鸣,什么喜欢、分享、羞愧、嫉妒,就不要想啦。

但也许,娃的潜力不止于此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高社交技巧,先备技能必不可少。今天的分享,或许能让你重拾提升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的信心。

凤华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教授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博士

国际认证博士级行为分析师(BCBA-D)

凤华教授是台湾自闭症领域的杰出专家,在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的实务操作、学龄期青少年的学校融合教育、大龄孤独症青年的情绪管理及职业重建等方面,都拥有丰富经验。就家长最关心、最头疼的自闭症儿童社交问题,今日,凤华老师将带来精彩实用的分享。

社会技巧训练从哪儿下手

根据DSM-5的标准,要确诊自闭症,孩子必须在社会沟通和互动中有明显困难,同时存在受限的重复性行为。在社交领域,DSM-5包含以下3个症状:

◆社交时缺乏互惠性,例如与他人互动,或交谈/分享自己的感受;

◆非语言交流存在困难,例如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和手势;

◆难以发展符合自己年龄的社会关系。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第一点——社交时缺乏互惠性。

从哪些方面考量孩子是否缺乏互惠性,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孩子是不是对别人的议题感兴趣;

◆是否想要跟别人分享;

◆对个人和他人情绪、兴趣偏好的觉察;

◆维持社交的能力以及遵守社交规则的能力……

谱系家长常常把“社交技巧”两个字挂在嘴边,那怎样才算拥有了社交技巧呢?我们先从这个词的定义开始探究。

社交技巧

在社会场合中,能用特定的方式与他人或环境互动的能力,与他人维持积极关系的能力,这样的方式必须符合社会接受度及价值观,并能达成自我肯定与尊重他人的目标。

从小到大,我们要不断与人互动,小时候是跟亲人,长大后跟朋友、工作伙伴互动,并从他人的回应中肯定自我,也学会尊重他人。经过提炼,我们发现社交技巧包含四大行为——人际互动的行为;自我相关的行为;工作相关的行为;跟环境有关的行为。

1

人际互动的行为,如取得注意、跟别人打招呼、提供协助、主动交谈、倾听等行为。

2

自我相关的行为,如表达情绪、接受结果(不管好的还是坏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自我照顾等行为。

3

工作相关的行为,如在工作中询问和回答问题、能参与小组讨论、完成工作任务、遵守指示、独立工作等。

4

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如知道怎样整理房间、维持环境对干净清洁,以及环境中的移动、紧急事件的处理等。

影响社交技巧训练的因素

“老师,我们家孩子社交能力很差,是因为刻板行为吗?”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社交障碍本身就是自闭症的核心障碍之一,有的孩子并没有刻板行为,也还是存在社交障碍的。哪些因素会导致自闭症人士缺乏有效的社会技巧呢?

◆首先是问题行为的干扰。问题行为太多,意味着孩子能有效取得别人注意的行为太少。比如,很多自闭症孩子会通过哭闹,而不是适当的语言或肢体行为(唤名、举手等)取得他人的注意。

◆其次是缺乏知识。比如要想学会倾听,包含了眼睛要看着对方,身体面对说话的人,适时地给予点头回应或微笑,在头脑里回想对方说了些什么,适当回应别人的话……自闭症孩子未必能理解这么多细节的含义。

◆此外,缺乏练习或适当回馈,以及当他们表现出好的行为时,没有得到适当强化,都可能造成自闭症孩子社交技巧的缺失,带来融合不适应的结果。

有实证支持的社交技巧教学之——团体教学

社交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干预训练来改善,通过训练,让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才可以与他人更好地社交。有实证支持的社交技巧教学模式有:同侪教学;团体教学;视频示范教学;社会故事教学;绘本教学。

分享几种教学模式——团体教学。

进行团体教学时,我们会对每一个社交技巧进行技能分析,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引发动机——讨论内容——演练——泛化。

比如,一旦我们的孩子贴上“自闭症”的标签,对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嘲讽歧视的语言,我们的孩子虽然弱于表达,说不出这种感受,但他们惊恐的眼神、畏缩的动作也透露出了环境施加给他们的影响。

无奈的是,我们无法全部消灭不和谐的声音,在营造外在友好环境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忽略别人的嘲讽和不友善的对待。

“忽略别人的嘲讽和不友善的对待”这个技能,怎么通过细分让孩子掌握呢?告诉孩子:

1.不要看那个嘲讽你的人;

2.这还不够,因为不看那个人,还是可能会跟他争辩,所以不要和他说话;

3.不看、不说话仍然很生气怎么办?想一些积极美好的事物代替这种负面影响。

训练过程中,技巧步骤的分析相当重要。再举个例子——传递讯息,技巧步骤包含:

1.确认要传递讯息的内容;

2.确认传递的人、时间、地点;

3.找到这个人之后,他现在有空听你传递讯息吗;

4.传递信息时的脸部表情跟肢体动作;

5.口语传递还是文字传递呢;

6.最后结束语跟汇报。

借助这一过程,除了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我们还能教会孩子知道人、事、时、地、物等问题的相关概念。

技能项目分析后就进入实操教学阶段。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把刚刚讲到的技巧步骤的部分,透过故事跟短片的方式呈现,引导孩子讨论刚刚看到的故事情节和内容。这个过程当中,协助孩子归结我们刚刚讲到的技巧、步骤的重点。

讨论阶段是认知层面的学习,讨论完成之后,要让他真实演练出这些技巧项目。演练通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练完之后,进而关注其在生活中泛化的可能,让他不断地进行练习。

有实证支持的社交技巧教学之——视频示范教学

很多家长反映,一些寻常的干预训练,进展缓慢,让他们很着急。其实,绝大部分的自闭症孩子都习惯视觉学习,更容易记住看到的事物,而不是听到的事物。

因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康复效果有所停滞,可以考虑将训练侧重到视觉上来,用照片、图画、表格、符号等形象具体的工具辅助互动,提升训练效果。

通常我们的孩子对于影片或动画、图画书,比较有好感,所以,视频示范教学还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视频示范教学广泛运用在游戏中。比如让孩子知道怎样玩一个游戏,可以先通过录影带拍摄的方式,把游戏流程跟规则记录下来,孩子看完后,能清楚知道怎样有组织地玩这个游戏。

需要提醒的是,视频示范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两三分钟为佳,可每次连续观看两三次,看完后马上让孩子执行。示范中可以有一些指导语,“我们一起来做吧?”另外,游戏需要不断重复练习,一直到精熟阶段。

有实证支持的社交技巧教学之——绘本故事教学

在亲子关系和孩子成长中,绘本起到了很大作用。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父母能更好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另外,优秀的绘本总是以美好而有趣的故事温暖孩子美好的心灵,成为孩子成长的礼物。

那怎样借助绘本教学呢?如果你是一位爱买绘本的家长,先整理一下房间的绘本吧,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主题,建立友谊的?倾听分享的?学会勇敢的?可针对不同主题做一些简单分类。

接着,我们可以针对故事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协助孩子归结一些社交技巧。可以搭配我们上面讲到的演练,带领儿童参与其中,同时讲解主人公的内心动态,让儿童更多一点感受到什么是内心体验。

讨论不只是在阅读中,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当刚好遇到相同的情境,就可以和孩子回忆书里的内容,进而展开讨论。

社交技巧泛化不够自然怎么办

研究表明:当有人向儿童示范如何模仿,并且他们发现自己的模仿是有回报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强的动机去模仿。但是,由于我们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差,本身动机较弱,在进行社交技巧教导时,可能会出现一个现象——泛化不够自然,有时甚至是机械模仿。

针对这个问题,有哪些建议?首先是教导孩子互惠的能力。

互惠能力包含情绪的互惠跟语言的互惠。情绪互惠(又叫分享式注意力),可以协助孩子产生情绪交流。语言互惠,即能够建立一来一往对话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协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关联。比如增加眼神接触、对别人的眼神进行侦测的能力、关注环境当中的人正在做什么的能力。

再次,要协助孩子觉察自己跟别人的情绪状态,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教他注意他人脸部的表情跟非语言的线索。

另外一个就是教导“心理理论”的能力。

心理理论

孩子具有知悉他人的想法、感觉、观点和意图的能力,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事物,并可以藉此能力去预测他人的行为。心理理论是人际沟通、社交技巧的基础,也是发展同理心的关键能力。

如何建立心理理论?孩子需要先具备共同注视协调(简称分享式注意力)、象征游戏的能力(下文将具体讲解)。

另外,在前心理理论中,还包括了看到→知道,区分主客观、观点取替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心理理论的基础和重点,直接影响到孩子能不能发展出更高层次的心理理论,比如情绪的辨识与理解、信念、错误信念、高阶心理理论(理解隐喻、讽刺等)。

分享式注意力的内涵和培养

分享式注意力被看做儿童最早期的交流形式之一,即在环境中社会参与者与一件物体或者一个事件的协调注意能力。

研究人员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分享式注意力:

(a)响应一个人的分享式注意力;

(b)主动分享式注意力。

自闭症儿童更倾向于响应型分享式注意力,而不是主动分享式注意力。实际上,在1岁之前分享式注意力的缺乏是自闭症较早的症状和预示。

教学上,我们会先从响应型分享式注意力入手,它分以下阶段,并逐渐过渡到分享式:

1

第一阶段,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对新的物品产生反应,或者说当别人呈现新物品时,会有反应,比如能够注视或操弄这个物品3秒以上。

2

第二阶段,大人先看到一个有趣物品,跟我们的孩子来分享。我们的孩子会跟随大人手的指示或眼神的移动,来看新物品。

3

第三阶段,我们期待能够衍生出主动分享式注意力。在阶段二我们带着孩子看过新奇的物品之后,期待他的眼神从物品转换到我们的眼神。这一阶段,大人可以把脸或眼神凑到孩子的眼睛前面,跟他有一个眼神对接。

4

第四阶段,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分享式注意力的表现,当孩子看到新奇的玩具时,会主动指出来,而且会带着环境当中的伙伴,去看他觉得有趣的物品。

经过这样系统化的教学之后,能够产生从回应式分享式注意力,向主动型分享式注意力的转变,孩子在自然情境下,跟人互动的表现也会更为自然。

假想游戏:他可以把碗想成一顶帽子吗?

假想与象征游戏

协助我们的孩子脱离对具象事物的依赖,开始使用替代物品来想象这个物品,是替代思考或抽象思考的开端。透过假想游戏,孩子开始能够了解他人,即使一些事不在我们面前发生,也能够了解其原委。它对抽象的时间、空间、速度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怎样协助我们的孩子建立起这种能力?

首先要知道,假象与象征游戏当中,有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能力——替代能力,包含物品替代、环境替代、声音替代、人物替代等。

以物品替代作为范例,我们来说明怎样进行假想与象征游戏教学。

进行教学的前提是,孩子至少具有了建立100种命名物品的能力,保证我们选择的刺激材料孩子能够正确命名。

教学部分,我们会用结构加上游戏策略的方式共同引导,当中可以用口语提示、图片提示,之后让孩子短暂把玩想象的物品。

教学刺激材料:一个碗

先备既能:通过询问孩子,确认他知道这是碗,碗的功能是什么?

教学指导语:“它可以假装成什么?”

教学中,我们需要帮孩子把“假装”这个概念建立起来。一般来讲,我们的孩子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询问时他应该不会回答,我们就可以给他提示(口语或图片提示),图片提示可以让他看一顶帽子的图片,口语提示可以说:“它可以假装成帽子哦。”然后让孩子短暂把玩这个想象的物品,即把碗当成帽子。

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每一个提示的范例,等他达到独立,再提供另外的范例。通常每个刺激会提供至少3~4种的替代物品。

要怎样确认,我们的孩子是否真正具备了物品替代的能力,而不是单纯背诵我们给他的教学提示。

可以用试探的方式。首先,针对已经教学过的刺激材料,看孩子自己是否可以想出来替代物品。

另外,我们也要针对没有教学过的刺激物来进行探测,比如说,鼠标是我们没有教过的刺激物,我们可以试探孩子,会不会把鼠标想象成不同的替代物品,比如车子、飞机等,通过举一反三,确保他确实具有这样的能力。

从看到→知道

即从看到→知道的能力,让孩子了解,人们可以借由知觉经验了解一些现象或事实。教学重点是,能够回答知道的问题和因果关系的问题。

比如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小男孩,男孩前面有只狗。我们可以问孩子:“这个男孩知道前面有一只狗狗吗?”

孩子如果回答说:“我知道。”

我们就要问因果:“他为什么知道呢?”

孩子回答:“因为他有看到。”

这就是从看到→知道。

生活当中也可以询问,你知道这个盒子里有哪一种颜色的蜡笔吗?他可能会说“知道”或“不知道。”接着问因果关系的问题,“为什么你知道呢?”他可能会回答说,“因为我看到了。”

另外一个前心理理论技能,就是区分主客观跟观点实际的能力。它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不同的两个人在不同的两个地方对于同样的物品有不同的解读,

比如我们让孩子对着一张画,说出他对画的感受。也可以采用置骰子的活动协助孩子建立这种能力。

一般的做法是:把骰子的几个面向贴上不同的动物,孩子跟老师坐在不同位置,因此看到的动物就不一样。我们可以询问:“你看到什么?””老师看到什么?”“老师看到的跟你的一样吗?”

如果孩说不一样,可以继续问:“为什么不一样呢?”他要能够回答的就是,因为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物品不一样。

透过这样的教学,能让我们的孩子发展出人、我区隔的能力,从而理解,我有我的一些想法,别人也可以有他的观点、情绪,他不一定跟我是一样的。他就会开始站在别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想法,也能够感同身受地去感受别人的感受。

(本文根据凤华老师的微课音频整理)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交技能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一项技能具备了就可以推进到下一项。而训练机会包含自然情境中的机会和人为创设的机会,练习也有自发自动的练习和人为刻意辅助的练习,不管哪一种,多练多想是必要的。希望今天的知识分享能够帮助你提升对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的认知,让孩子在科学的干预下,发展社交沟通技能,改善核心障碍,最终进一步融入社会,高质量生活。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北京阿叟阿巴科技有限公司
机构简称:北京ALSOLIFE
成立时间:2017年02月07日
区     域 :北京昌平区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优势课程:社交训练 | 认知理解 | 沟通理解 | 感觉统合 | 言语训练 | ABA训练
最新文章
1两会信号:自闭症领域这些方面可能迎来重大变化
2这些说不出口的难言之隐,只有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才懂
3使用行为契约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能力

作者专栏sign up

欧阳伟康
欧阳伟康
人物性质:机构管理
所属单位:香港协康会
人物特长:机构管理
区     域 :香港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热点文章
1什么是自闭症社交故事疗法?社交故事疗法的应用原则
2如何理解自闭症孩子的多种行为表现?
3自闭症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同学说我有自闭症?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