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陈静丨治疗精神疾病:从驱魔到社工

来   源:昆明慧灵(昆明市西山区)
关注机构:
联系机构:
摘   要:《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作者:高万红;本书主要是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开展精神障碍者康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回应国内精神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的局势以及精神康复服务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促进国内精神健康服务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
关键词:社区康复

《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作者:高万红;本书主要是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开展精神障碍者康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回应国内精神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的局势以及精神康复服务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促进国内精神健康服务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的起步较晚,专业化、本土化不足,本研究以精神障碍者的康复服务为切入点,开展社会工作在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的实践探索,通过行动研究,探索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康复服务的路径和方法,推动国内精神健康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
 
先人经常把精神疾病患者看成是超自然力量的产物、上帝的报复或者魔鬼的操纵,所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是驱魔。在一般情况下,驱魔的方法主要是祈祷、噪音和服用一些麻醉药物。对严重的病人则采取浸入水中、抽打或挨饿以使魔鬼离开身体,导致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在驱魔中死亡。道德疗法规定殴打病人、使用诸如铁链类的东西束缚精神病人都是不允许的,要求给病人提供娱乐和工作机会。19世纪后半叶,道德治疗疗法逐渐衰败,医学主导的监管治疗兴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去机构化”运动与社区康复兴起。在2010年,香港理工大学叶锦成教授在“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研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视精神疾病从一种疾病到一种状态的转变,将人类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推向了新的高度,精神疾病不再被标签化,不再被视为一种耻辱甚或一种为人所不齿的疾病,而被视为正常人的一种不正常状态。
 
总的来看,人类对精神病的认识实现了五大转变,即从超自然到自然的转变,从监管到治疗的转变,从机构化到去机构化的转变,从机构照顾到社区康复的转变,从病态到“状态”的转变。
 
在精神卫生及其有关领域开展的社会工作被称为精神医疗社会工作或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它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围绕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精神医疗社会工作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不同,前者主要针对疾病人群及其家属,以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主,服务的地点主要在医疗卫生机构;后者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服务内容既有预防精神疾病的服务,也有精神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服务地点有医疗机构、学校、社区和家庭等。
 
西方精神科康复工作经历了由结构单一的精神病院转向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由病房转向门诊,由院内工作转向院外的治疗和康复工作的历程,经历了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社会医学康复模式,最终向赋权模式发展的过程。对精神疾病的康复模式的探索也构成了西方精神康复发展的重要标志。
 
精神疾病康复服务模式与理论多从国外发展起来,其理念与中国的文化有一定差异,如果我们照搬国外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无疑是削足适履。因此,加快西方精神健康服务模式的本土化探索,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开展精神健康康复服务实践与研究,是促进中国精神健康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精神康复专业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众多精神病医院和社区康复点依然践行生物医学模式,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的主体是精神科医师、护士等人员,很少有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服务于精神卫生机构。
 
此外,我国精神卫生领域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人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在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人数方面,与其相比差距在20倍以上。在国际上,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精神服务的理念与行动中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精神医疗社会工作者并没有被纳入正常的医疗体制中,不利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在介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过程中,作者介绍了会所模式。这种工作的模式最初是由一群刚从纽约州精神病院出院的康复者联合创建的“We are not alone”组织。该组织最初为一个自助组织,后来演变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创新社区康复方案。

文章中作者以昆明T会所为例,阐述该模式在昆明应用的情况。T会所开展的康复活动主要分为工作体验、社会功能恢复和文娱活动三大类。其中工作体验类活动是比较具有特色的一种康复活动。它是将会所的全部日常工作按照会员意愿及工作性质,划分为“文书部”“行政部”“清洁部”“餐饮部”等。开展工作体验类活动的目的是训练会员的工作技能,让会员寻回自我价值感,不再认为自己是来到会所接受治疗或者矫治,而是来“上班”的。会所模式把对精神障碍人士的尊重和赋权、关注改善精神障碍者的生活状态、培养其工作技能、使其在社区中过一种接近“正常人”的生活、促进其适应社会环境作为目标,符合康复者的需要。
 
但是会所模式也存在不足,它过分强调精神障碍者的个人权利,忽视家庭的责任和作用的思想不符合中国文化和国情。发展精神障碍者社区照顾,家庭是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对精神障碍者的家庭开展服务,改善其家庭关系,让家庭成为社区照顾服务的主要支持者和帮手,是会所模式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活动,作者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精神障碍者、精神障碍者的家属、长期住院精神障碍者等不同对象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在个人及家庭层面促进自信心的提升,完善家庭和同伴支持,促进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区参与。基于能耐取向视角将精神障碍者从缺陷、病态的建构转移到适应能力和潜能的取向,这个取向的特点是把社会工作中的理念、对人的尊重、独特性和整全性在一些被社会排斥的服务对象中发挥出来。
 
作者提出在研究过程发现精神医疗社工的角色边界模糊,尤其是在医院中兼治疗者与行政者于一身的角色集合使社会工作者常常无法弄清楚自己应有的专业角色,会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情况。作者举例在2002年Y医院精神科进修时,一位主任问道:“社工能做什么?做心理治疗吗?你们做几个月的心理治疗效果还不如我的一片药(的效果)。”
 
医疗系统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和社工的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导致社工生存空间狭小,产生专业认同危机。医疗讲求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要求高效率运转,进入医疗系统的社工必须接受工具理性和程式化工作才能生存,而社工擅长的人文关怀的价值理性和人性化、个别化的工作方法受到极大的挑战,导致社工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制度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不同于欧美的社会工作者具有合法地位和权力,很难通过为弱势群体和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免费的福利服务来谋求合法和平等的职业地位,而社工的非职业化又再次强化了社工在医疗体系内“临时工、合同工”式的可有可无地位。
 
长期面对科学至上、理性至上、效率至上的工作环境,面对医生眼中的“社工不科学、缺乏规范”,心理治疗师眼中的“社工只宽不专”,患者及家属眼中的“挺好玩,但没什么用”的负向评价以及社会大众对“什么是社工”的低社会认同,社工逐渐内化了这些外界评价,并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面对以上困境,作者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清楚社会工作在精神病康复服务中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法是有其先天优势的。有关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精神医疗社会工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推动精神医疗社会工作在医院和社区的发展,扩大社会工作的生存空间,让医务社工能从医院内部获得专业身份。目前,精神医疗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不强、社会认同度低是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而专业增能是提升精神医疗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精神障碍康复的过程中,其专业角色会受到质疑。其实不止在精神领域,在其它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社工也会产生自我认同感低下的情况。想要解决这种困境需要内外联动做出改变。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线社工们坚持自己的立场,通过专业增能来加强并提升精神医疗社工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能力,在精神障碍康复领域不断彰显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同时相关学者也需要继续研究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模式,使其更加契合中国的国情。


行业研习社独家稿件
作者:陈静,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编辑:Susu
行业研习社|独家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行业研习”

展开全部

来源机构专栏sign up

昆明市西山区慧灵心智障碍者服务中心
机构简称:昆明慧灵
成立时间:2015年04月06日
区     域 :云南昆明市
单位性质:民办康复机构 | 连锁康复机构 | 社会公益机构
优势课程:融合课程 | 公益事业 | 托养服务 | 就业技能 | 特殊教育
最新文章
1昆明慧灵_昆明西山区自闭症儿童康复/语言训练哪里有?
2绘画促进自闭症儿童视觉思维能力的干预过程
3自闭症养育日常:低功能孩子当然孺子可教!

作者专栏sign up

贾美香
贾美香
人物性质:诊治医生 | 科研专家
所属单位:北京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人物特长:诊治医生 | 科研专家
区     域 :北京海淀区
单位性质:公办诊疗医院| 科研学术机构| 事业单位
热点文章
1贾美香:不同的年龄段,家长如何帮助孤独症儿童?
2贾美香医生:家长如何规划自闭症孩子的现在与未来?
3贾美香:帮助孤独症家庭接纳诊断,破除家庭常见误解!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

人工快速找机构

注: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文案

信息接受方式

点击进入东营所有机构列表
本站人工服务电话:400—1334-1414
本站人工服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