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流量门户 自闭症机构入驻

《孤独症如何发展:DIR理论》

  • 2020年02月18日
  • 地板时光:如何帮助孤独症及相关障碍儿童沟通与思考
  • 美 格林斯潘,美 维尔德
  • 实操训练,感觉统合
  • 2W次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作   者:美 格林斯潘,美 维尔德
出版日期:2019-01-01
摘   要:导致孤独症的发展路径孤独症和孤独症谱系障碍根据我们对一系列婴幼儿及其家庭的观察(Greenspan,1979, 1992, 2001; Greenspan &Shanker, 2004, 2006),符号的形成、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都基于一 系列早期的情感互动。如果儿童在早期没有掌握这些互动,这些能力就
关键词:地板时光,感统,孤独症,孤独症儿童,孤独症谱系,社交技能,提示,量表,孤独症谱系障碍


导致孤独症的发展路径

孤独症和孤独症谱系障碍

根据我们对一系列婴幼儿及其家庭的观察(Greenspan,1979, 1992, 2001; Greenspan &Shanker, 2004, 2006),符号的形成、语言和智力的发展都基于一 系列早期的情感互动。如果儿童在早期没有掌握这些互动,这些能力就不会得 到发展。与孤独症相关的生理因素会阻碍儿童参与这些互动。我们观察到,孤 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没有完全掌握这些重要的早期互动(Greenspan etal.,1987; Greenspan, 1992; Greenspan &Wieder,1998, 1999)。

因此我们设想,如果有干预计划能提供特殊机会来帮助儿童获得情感经验, 就可以帮助这些(有特殊生理因素)缺乏重要的象征能力、语言和智力的儿童 取得进步。这些特殊的机会应该符合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并且要影响每个形 成中的情感互动。如附录A所提到的,我们的研究显示,如果有合适的干预计划, 大多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都能取得进步,其中一小部分还可以发展出超出预 期的能力(Greenspan &Wieder, 1997)。

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研究估计孤独症发病率为 2%〇〜4%。,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则更高些。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做了大量的研究,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定到大约1/166 (Bertrand etal. 2001)®。这些估计数字比10〜15年前提高了不少。有些人认为高发病率体现 了诊断水平的提高,还有些人认为孤独症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确实在急 剧上升。

①编注:2012年,CDC发布数据称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串已高达1/88。  

多因素累积的风险模式

虽然许多人认为孤独症是一种与现在还未发现的基因模式有关的单一障碍,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孤独症是一种多路径累积的风险模 式。很多研究支持孤独症有遗传因素。新的设想认为很可能有多种成因——每 个成因都有不同的遗传模式:和后来的风险因素及障碍。在这个模式下,不同的 遗传因素和产前产后的发展过程,都会使儿童容易患有孤独症,或易受积累的 产前或者产后问题影响,比如,传染病、有毒因素、自身免疫沉淀等。产后因素, 比如经验上或者身体上的压力,也会促成孤独症和孤独症谱系障碍行为模式的 形成。

我们区分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主要特征包括无法用 情感信号、手势和声音进行互动;无法持续这种互动直到能够解决社交问题, 在形成有意义的、有感情的想法上存在困难;加工听觉、视觉和其他感觉输入 信号的问题,在动作计划和排序上存在障碍。次要特征起源于主要特征,囊括 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的问题,还有自我沉迷、固执和自我刺激等症状。

如果治疗不当,这些问题可能会恶化;但如果能用适当的、以儿童独特的 发展特点为基础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它们就可以得到改善。关于孤独症谱系 障碍的成因和治疗的研究,应该针对临床亚型的鉴定和分类,以便那些发现可 以更恰当地被应用于特殊儿童。

孤独症的核心心理缺陷

孤独症的具体发展缺陷包括以下能力的欠缺:同理心和从他人视角看问题 [心理理论,(Baron-Cohen,1994)];高层次的抽象思维,包括推理(Minshew &Gol0stein,1998);共同注意力,包括社会性参照和解决问题(Mundy, Sigman&Kasari,l 990);情感互动(Baranek,1999; Dawson &Galpert,1990); 功能性(实用性)的语言(Wetherby&Prizant,1993)。神经心理学推荐的模 式为孤独症的临床特点做出了解释,更详细地描述了有关孤独症发展的缺陷 (Greenspan, 2001; Sperry, 1985; Baron-Cohen, 1989; Baron-Cohen, Leslie, Frith, 1985; Bowler, 1992; Dahlgren & Trillingsgaard, 1996; Dawson, MeltzofF, Ozonoff, 1997; Pennington & Ozonoff,1996) 〇 ①原注:这部分主要总结了《第一个想法>(Greenspan&Shanker,2004)中提到的孤独症发展的理论。

我们的临床工作和研究(Greenspan,2001; Greenspan & Shanker,2004; Greenspan &Shanker,2006)表明,所有以上列出的缺陷都起源于早期能力(它 们是继发性症状)。早期能力指的是婴儿把情感和意图与动作计划、排序、感 觉联系起来,随后出现象征符号(Greenspan, 1979, 1989, 1997a)。无法形成这 种连接直接导致了孤独症的核心心理缺陷。我们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生理差 异首先表现为在上述方面的发展偏离正常轨迹,继而导致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主 要特征和次要特征显现。

在9〜18个月期间,儿童的连接能力变得更加明显,并开始发展出复杂的 情感互动链。儿童必须有需要(情感),然后再用动作表达出需要,这种现象 才会发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儿童可以创造出有意义的、用于解决社交问 题的互动模式。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愿望的动作会变得僵硬、无目的或者自 我刺激;如果儿童不能把动作和愿望结合起来,他们便很难超越单一的动作模 式。我们运用DIR方法,依据婴儿的独特生理特点制订了情感训练计划,教他 们如何交换情感信息以及怎样与他人互动。这些训练提高了儿童的动作计划和 有意义的行动能力。

把自身需要和有目的的行为连接在一起,使得儿童可以交换情感信息,这 种交换一旦变得复杂,就引导出调节情感和动作、区分看法和行为及象征符号 的能力,促进不同加工能力的融合和有意义地使用语言(缺乏这种连接,会出 现重复使用象征符号、生硬地背诵台词、仿说的现象)。具有这种能力的儿童 可以灵活地与他人互动,与自己的环境相处,从而实现联想式(而不是僵硬的) 学习。

以情感为基础的互动、社会性的问题解决方式以及符号的有意义运用是以 上提到的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也区分了普通儿童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我 们观察到有孤独症模式的婴幼儿,在从简单进步到复杂的参与和互动模式中无 法取得有效的进步。我们在对附录A中提到的200名儿童进行评估时,发现三 分之二的孤独症儿童在将感情与动作计划、排序和象征意义进行连接时存在独 特的生理方面的信息加工问题。但是,在其他感觉加工方面的缺陷则表现得各 有不同(比如,听觉、动作计划、视觉空间和感统调节)。

我们把情感、动作计划和排序与感觉经历(和其他信息加工能力)之间存 在连接的假设称作“情感因素假说”。这个学说坚持认为儿童用情感来赋予行 动意图,并为他的符号和语言提供意义。通过很多以情感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式 的互动,儿童可以发展出更高级的社交能力、情感和智力。

孤独症的早期根源

前面描述的婴儿前几个月出现的独特信息加工缺陷,常常会损坏儿童基本 的情感和认知学习经历。当儿童长到12〜24个月大的时候,她在这个重要年龄 段表现出的有意义的互动沟通方面的缺陷会加重她的困难,致使孩子退缩且行 为变得无目的或重复,或两种都有(无论家长多么优秀)。等到孩子接受专业 帮助时,主要的生理因素缺陷就会变成动态过程的一部分。我们目前正致力于 如何尽早发现问题,诊断有孤独症风险的儿童,对他们进行预防性的干预治疗。 为此目的,我们进一步发展了情感和动作计划关系的理论。

感觉一«感一动作的关系健康发展的婴儿用情感来连接感觉系统和动作系统(比如,看到并转过头 来注视照顾者的笑脸,同时发出高兴的声音)。所有的感觉都具有身体的和情 感的因素(Greenspan, 1997b; Greenspan &Shanker, 2004,第二章)。感觉中的感 情因素有无限的可能,使得人们可以用情感来解释、储存并且找回信息。把感 觉和行为动作中的身体和情感因素联结起来的能力,使得逐渐长大的婴儿开始 察觉并组织规律,比如,一看到妈妈就伸出手臂。这些有意义的独立单位渐渐 发展成更大规模的、多步骤的一来一往的问题解决式的互动。在1〜2岁之间, 这种模式发展成自我意识,儿童把自己当作有目的的个体,并发展出“他人” 的概念,最终儿童可以赋予象征符号意义,并形成高级的思考能力。

当生理的因素(或者严重的贫困和虐待)影响了感觉系统、情感和动作系 统之间连接的形成,儿童的行为便不再与情感因素强烈挂钩。有这种缺陷的婴 儿就会表现出漫无目的的行为,不能发起或者参与一来一往的沟通,而这种沟 通对促进情感和智力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感觉一 情感一动作的连接都相对受损。

为了确保我们能诊断出有孤独症风险的婴儿,我们通过感觉、情感和动作 关系的连接建立了“情感因素假说”的多重阶段。在每一个阶段,我们可以评 估现有的、没有的和受损的感觉一情感一动作连接(参考本书第三章)。由于  这种连接并不是完全受损,早期干预可以帮助这些有孤独症风险的儿童。根据 儿童独特的动作和感觉加工特点,营造突出的、令人愉悦的情感氛围,可以帮 助他们建立并巩固感觉、情感和动作之间的连接,从而引导出更有意义、有情 感的行为,进一步促进双向信息沟通、自我感、象征符号功能和更高级的思考 能力。这些经过调整的情感互动能帮助儿童使用他所有的感觉、动作和语言技 能(比如,在有目的地解决问题时,同时看、听和运动)。为了达到协调的目的, 这些情感互动必须符合儿童加工信息的特点(DIR/地板时光模式)。

怎样用情感转换和情感因素假说来解释模式识别、共同注意、想法解读、心理理论和高级象征思考®进一步研究早期情感互动的每个阶段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借此观察为 什么这些能力对健康的情绪和智力发展如此重要,却又是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所 缺少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早期的情感互动阶段指的是婴儿期开始出现的有能力以 一种越来越带有感情的方式经历感觉。当婴儿的照顾者可以提供逐步复杂的情 感互动机会时,这个阶段就会出现。实质上,这些情感互动是婴儿体验到的一 种独特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会呈现出各种情感特质。这些情感 模式会促成更广范围内的认知和社交过程。

在第一阶段中,婴儿开始建立感觉一情感一动作的连接(从出生到3个月)。 愉悦地调整情感经历,伴随逐渐加强的动作控制,使得婴儿可以用动作做出反 应,比如,高兴地伸出手去寻找喜欢的接触,躲避不喜欢的触摸。照这样,动 作反应很快超越条件反射,而成为感觉一情感一动作模式的一部分。这就是说, 情感充当了感觉和动作反应的中介物,把这两部分连接起来。感觉一情感一动 作反应的基本单位通过婴儿和照顾者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坚固。

要建立这种连接,婴儿必须经历正面的、具有调节性的情感和情绪,照顾 者也要根据婴儿特殊的生理特点来提供合适的互动。如果照顾者没能发现儿童 的负面情绪,或没能对儿童的建议做出适当的反应,儿童可能会变得抑郁并且 退缩,或者采取自卫行为,比如,厌恶地凝视,或者紧张地跑掉(Spitz,1965;

①原注:本文节选自格林斯潘和尚科2006年公开发表的文章。 

Tronick, 1989)。无论怎样,儿童识别社交沟通模式以及相互对视的能力是固 有的。当然,为了促进这些能力的发展,照顾者必须加人多种微妙的情感行 为,有令人安慰的,也有令人激动的,这些行为都要适合儿童独特的感觉倾向 (Greenspan,1997p)。

在第二阶段的情感转换中,婴儿和照顾者发展出更加亲密的关系(2〜5个 月大),婴儿可以区分照顾者和其他人。正面愉悦的情感可以使儿童在同步的、有意义的互动中协调看、听、动。通过这些有情感的互动,她开始识别照顾者 在声音和情感信号上的模式,区分能引发照顾者不同情感的兴趣点,以及认识 到面部表情和声音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儿童参与并形成具有情绪意义的关系以 及学习识别不同的情感模式,是他识别不同社交沟通模式以及对不同感知觉进 行有意义分类的前提。

在第三阶段的情感转换中,婴儿开始掌握有意义的双向互动(4〜10个月)。 要促使此能力的发展,照顾者需要理解婴儿的情感信号并采取回应,还需要儿 童理解并回应他人的情感信号。通过这些互动,儿童开始进行一來一回的情感 信号沟通。不同的动作姿势,如面部表情、声音、手臂动作,都变成了信号示 意的一部分,而这种信号示意功能现在正控制着较广泛的情感、感觉、有意义 的动作和新出现的社交模式。到8个月大,这种互动中有很多已经可以连续发 生。婴儿可以以一种综合的方式,用有意义的、富有感情的信号来协调中枢神 经系统(CNS)的不同部分,从而发展高层次的认知、沟通和社交技能,比如, 伸出手要求抱抱。

经过这些逐步复杂的互动——无尽的微笑、点头、友好的手势、夸张的动 作等等,儿童已经跟照顾者一起经历了无数互动,已经学会解读并回应他人的 社交感情信号,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社交感情信号。这些有意义的模式包括很 多对感情信号的双向解读和回应,使得幼儿开始发展以家庭、社区和文化为特 点的自己的社交模式、文化规范和规则。这种能力对后来我们称为“实用性语言” 能力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第四阶段的情感转换——共享式社交问题解决中,儿童学习持续地进 行双向的、.带有情感的沟通,从而和照顾者合作解决带有感情的、有意义的 问题(9〜18个月之间)。在这种复杂的互动中,婴儿对情感和社交信号的解 读和回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奠定了自我意识、社交和文化规范形成的基础。

这个过程调动了所有感觉并囊括了模仿复杂社交互动所需要的持续的情感 互动能力。例如,当爸爸下班回到家时,孩子穿上爸爸的鞋,看着爸爸以征得 他的同意(共享式注意力),然后模仿爸爸走路的样子,来回溜达。当这个孩 子将爸爸的行为和她自己的回应视作一种互动模式时,这些复杂的互动过程就 构成了情感模式。没有掌握持续情感信号沟通的儿童,只能识别有限的视觉和 声音模式。包括多重感觉、动作和社交互动在内的有意义的、带有感情的复杂 认知模式是更强的共享式社交问题解决能力的组成部分。

这一长串的、经过系统调节的情感手势使儿童有能力认到满足他们情感 需求的各种模式。例如,他们学会如何寻求照顾者的帮助来获得他们够不到的 东西,并且学会如何在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包含多次共享式注意力的互动)时, 通过使用语言和面部表情,形成和谐、持续的互动。他们认识到不同的手势和 面部表情具有不同的含义以及某种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或在行为与个人情绪或 意图之间存在联结。这种通过自我意识来识别自身模式,进而解读他人模式的 能力,构成了领会意图或者心理理论的基础。

儿童的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他可以依照期待去行动,去了解什么时候 能期待照顾者的不同的反应,或者懂得什么是喜爱、生气、尊敬和羞愧等。了 解他人的想法、感情或理解他人的意图对于幼儿来说很重要。理解他人意图的 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模式识别、意图解读和共享式注意力而形成的, 前提是掌握了前面提到的所有早期阶段的情感转换阶段;这些能力是功能情感 发展的前三个阶段所产生的“下游效应”的结果,并在关键性的情感转换第四 阶段中达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状态。

了解这个加工过程的复杂化,使我们能够制订一些干预计划,比如,针对 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弱项设计的DIR模式。DIR可以帮助儿童掌握一些相关的能 力,儿童可以在重要的早期情感转换和后来发展出的共享式注意力、心理理论 和高层次的语言和象征式思考能力方面得到发展(Greenspan &Wieder, 1998)。

以上概述的理论是以超过1 500名儿童的样本作为依据,这些儿童的家长 都执行过格林斯潘的社交情感发展测试(Greenspan, 2004)。情感转换早期阶 段的掌握对于进人下一阶段非常重要,掌握第一到第四阶段是形成象征符号、 实用语言、高层次思考(包括心理理论能力,比如同理心)、社交参照和共享 式注意力(比如,相互的共享社交问题解决)的基础。(对于这项研究的描述,请参照新版贝利量表和手册 www.harcourtassessment.com; Greenspan &Shanker, 2006; Bayley,2005)这一系列数据支持在本附录中所介绍的模式,也为进一步探索被阻碍的早 期情感互动对中枢神经系统发展的影响开启了大门。

引起孤独症的神经发育路径对孤独症发育路径的临床观察,有助于解释近来在对孤独症个体进行研究 时所获得的神经学发现,并且有助于将主要因素从下游效应中分离出来。反过来, 这些研究也为DIR模式和情感因素假说提供了支持。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猜测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主要生理缺 陷来源于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情感、感知觉和动作计划之间的连接受损。我们 描述了第一阶段的情感组织怎样为后来的阶段打下基础,在这些阶段里,情感 不断转换,感觉、情感和动作模式实现了更高水平的联结:我们也对第四阶 段——协调的、互惠式的情感互动(或情感示意)——如何使幼儿能够创造 具有情绪意义的模式并参与共享式社交问题解决进行了描述。反过来,这些过 程都需要情感、语言、动作和视觉一空间模式的参与,由儿童的情感目标和互 动来组织安排。

我们正在参与一场持续的研究,包括观看后来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婴 儿的录像带。我们正在确认如果最初的情感、知觉和动作模式之间的连接比较 脆弱,犹如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身上所看到的那样,由于神经系统的障碍, 随后几个阶段的发展,一直到第四阶段的共享式问题解决能力,都将无法获得 发展,或者发展得不完全,或功能受损。我们最近分析了 2〜5岁孤独症谱系障 碍儿童的录像带,结果发现这些儿童都有维持动作模式的困难,需要情感的支 持。例如,他们的注意力很短且分散,既不能持久也不能受自己情感兴趣的控制。 同样,他们愉快参与的能力也比较短且分散。当他们到了需要互惠式情感互动 阶段的时候,也只能参与几个回合的互动,不能保持持续的互动模式;他们通 常也缺乏主动性。后来被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在关键的第四阶段共 享式社交问题解决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缺陷。观察这些录像带后,我们发现,婴幼儿对这些重要的情感阶段的掌握程度, 与他们的自我沉迷、重复、背诵台词和自我刺激等症状的严重程度是相辅相成的。 明显的症状常常出现在第四阶段的后期。(参见表格3.1和3.2)

近期对孤独症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研究支持了这些临床观察。更重要的是, 这些观察提供了解释一系列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的相关理论。 有关孤独症谱系障碍婴幼儿生理学发现的最新研究槪述玛莎•赫伯特(Martha Herbert)在玛格丽特•鲍曼(Margaret Bauman )的 研究基础上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大脑的不同区域不仅存在差异,而且在婴 儿9个月大时,中枢神经系统(CNS),尤其额叶、小脑和周边部分的白质生 长异常。这些部分的中枢神经系统往往是进行髙级信息加工的部位。此外,他 们大脑右半球的非语言部位也会显示出过多的白质,连接左右脑的路径也发展 得不是很好。

埃里克•库尔谢纳(EricCourchesne)的研究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 出生时,头围一般较小,然后快速增大(Courchesneetal.,1994)。这个模式 时快时慢,一直持续到5岁。到了青春期的中期,与正常发育的儿童相比, 那些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头围偏小。露丝•卡珀(Ruth Carper)证明额叶部分 生长最快。同时,额叶中功能性的神经元网络发育不良。

有学者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只使用某一部分的大脑,只会运用 形状的特点来记忆字母,也就是说他们用感觉领域来处理概念问题(Just, Cherkassky, Keller, Minshew, 2004)。玛塞尔•贾斯特(Marcelle Just)根据这个 现象和有关资料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的一个核心特点是大脑不同区域之 间的沟通困难。他发现局部网络往往连接过密,远程网络则连接不够。

菲利普•泰特尔鲍姆(Philip Teitelbaum)在观察后来被诊断为有孤独症谱 系障碍的婴儿的录像带后,得出结论:他们在安排基本动作计划顺序方面,比 如打滚、坐直、爬和走方面存在障碍(Teitelbaum, 1999)。

卡洛斯•帕尔多•维拉米扎尔(CarlosPardo-Villamizar)发现,在存在过多 白质的大脑部位有发炎的现象。他还在一些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脊髓液中发 现了小胶质细胞(跟炎症有关的细胞)。

这些重要的发现说明,未来的研究方向是把中枢神经系统中连接大脑各个 区域的路径作为一个紧密连接的整体,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路径。但是目前还没 有相关理论来解释这些研究成果,如过多的白质和不规则的头部发育模式。

导致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新的生理发现、情感转换和发展路径

我们一直介绍的这个模式一方面描述了以象征符号、语言和智力为特点的 不同程度的情感转换,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假说,帮助我们理解孤独症的发展 路径。根据情感因素假说,重要的生理缺陷出现在早期情感组织阶段,也就是 感觉一情感一基本动作模式的连接相对失败。这些感觉一情感一动作的连接形 成于婴儿早期,而且适当的与人类环境的互动使得婴儿有能力经历一系列情感 转换,每次转换都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进行更髙水平的组织和连接。 每次转换也都使用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孤独症个体在这些区域的发展 都有受损的表现。

举个例子,如果婴儿开始协调看和听(比如,顺着妈妈声音的方向望去),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愉悦情感的部位与负责看和听,尤其是早期语言的部位开 始一起合作。然后,当婴儿开始利用有目的的手部姿势、声音和大肌肉运动模 式(比如,坐起来,转身,开始爬),进行来回的情感提示时,中枢神经系统 的其他部位便在情感的引导下,得到了协调的运用。中枢神经系统中掌管情感、 认知(包括对声音排序和空间关系的认知)、动作、平衡和协调的不同部位都 开始一起工作。

像本附录第一部分描述的,如果最初的感觉一情感一动作连接不够强(像 我们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假设),婴儿就无法充分参与需要中枢神经系统 各部位同时运作的互动形态,因此也难以在更高水平上组织和连接中枢神经系 统的各部位。在动态的环境中,生理的不同和经验的不同交织在一起。中枢神 经系统的正常发展需要很多重要的经验。所以,我们观察了早期被报道的神经 病学发现,其中有一些是下游效应的结果。

这个模式也包含了白质的增长和头部发展的不均衡模式。通常,中枢神经 系统会依靠与人类环境互动时获得的适宜经验来发展和修整。然而,就像前面 介绍的,婴儿的感觉一情感一动作连接决定了他能够与照顾者及周围环境进行 有意义的互动。如果没有这些情感连接,儿童就不能理解周围环境,从而影响 他们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最终,以环境为基础的学习使人类能在不同的社交、 文化和物理的环境中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当这个过程被因感觉一情感一动 作连接不足而引起的缺陷打断时,神经系统的修复就不会发生,大脑也不会发 展出适合健康生长的相互连接。

婴儿生来就拥有潜力,能形成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发展模式。如果缺乏适合 环境的学习和调整,那么中枢神经系统最基础的、无所不能的连接能力就会导 致一些区域过度增长,同时,另一些区域缺乏关键性的连接。大脑的每一个区 域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每个区域也都在以一种无组织、不协调和混乱的 方式吸取信息。这便是我们在临床观察到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表现。

除了不规则的白质生长,第二重要的原因是头围发展不平衡的模式。最初 的发展异常是因为缺乏修整。然后由于缺乏促进发展的人文环境互动和适合的 关键脑容量发展,开始出现发展异常。研究结果表明,额叶发展尤其重要,因 为额叶发展既依靠也能促进复杂且多重步骤的情感调节和问题解决(出现在关 键的情感转换第四阶段中)。大脑出现炎症反应的部位,也是有白质增长的部位, 这部位可能是次要的异常增长(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最初的感觉一情感一动 作的连接不足可能与炎症有部分关系)。

神经学研究的含义

前面描述的发展模式,建议发展神经生物学研究应该把其中一个关注重点 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情感、感知觉认识和动作模式三者间形成的连接上。这 些调査研究应该探索产前、产期和产后早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状态。把重 点放在早期潜在的缺陷,可以让我们有能力区分主要缺陷和下游效应的结果。

这一关注点也可能有助于研究影响继发性症状出现顺序的机制(当然,也 必须意到这些继发性症状可能是由于缺乏适宜的经验而导致的。更确切地说, 适宜经验的缺乏多半是因核心缺陷及相应的环境反馈引发的)。致力于培养婴 儿情感的干预治疗在运用多重感觉路径和相关动作反应的背景下,能以一种富 有情感意义的、经过精心策划的方式,显著提高婴儿同时使用中枢神经系统不 同部位的能力,从而形成相互连接的路径,而这正是年龄较大的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所缺乏的。

展开更多
相关文章sign up
相关资讯sign up